close

小學【兒童健康體適能教學】活動設計

一、體適能的演變 

從更早期一直到本世紀初期,對於體適能的定義,基本上是認為透過身體的活動來促進健康。而那個時期,肌力被認為和健康最有關的因素,所以,體適能測驗的焦點也在肌力的測量與提升。

到了1900年以後,體適能的目標從促進健康轉而較強調動作表現,而測驗的項目也從單項發展為較多項目,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心肺適能才開始得到注意,體適能的定義也才開始超過一因素,除了肌力之外,血壓、心跳率、運動後心跳率也常被用來評估體適能。而此時期常見的測驗項目有跳高、短跑、立定跳遠、急行跳遠、攀繩、伏地挺身、推鉛球等(Pate,1983)

真正的多向度的體適能綜合測驗是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發展出來。美國健康、體育、休閒協會AAHPER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 reation)發展了兒童體適能的綜合測驗。

 

表一  1958年和1980年兒童體適能測驗項目比較表

 

測驗項目

體適能構成要素

AAHPER兒童體適能(1958)

 

伏地挺身()修正式伏地挺身()

肌力/肌耐力

仰臥起坐

肌力/肌耐力

折返跑

敏捷性/速度

立定跳遠

瞬發力

50公尺短跑

速度

壘球擲遠

技巧/肌力

600公尺跑走

心肺耐力

AAHPERD健康體適能測驗(1980)

 

一英里跑走

心肺適能

三頭肌和下肩胛膚脂厚

身體組成

仰臥起坐

肌力/肌耐力

坐姿體前彎

柔軟度

 


競技體適能

要素

體適能 

健康體適能

要素

 

肌力

肌耐力

心肺耐力

柔軟度

身體組成

 

平衡

協調

敏捷

速度

瞬發力


圖一  競技體適能和健康體適能的構成要素(許義雄,民89)

 

從圖一中也顯示,和技競體適能比起來,健康體適能是較窄的概念,只包括可以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當然,健康體適能的構成因素:心肺耐力、肌力與肌耐力、身體組成和柔軟度也可以經由運動訓練而獲得。而也僅僅在70年代中期以後,體適能才被和預防特定疾病相連結,像心肺耐力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相關;而過度肥胖則是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心血管疾病的潛在危險因子;;另外,臨床研究也證明,缺乏腹肌肌力及缺乏下背和腿部肌肉的柔軟度,是下背疼痛約主要原因(Pate,1983)。因此,上述四項被定義為健康體適能,而像敏捷性、動力、速度、平衡感等,在本質上並沒有被考慮在健康體適能之內。

 

健康體適能的定義則如圖一,包括了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和身體組成。競技體適能則包括了敏捷性、平衡感、速度、瞬發力、協調性等,也有學者將再包含更多的要素,像反應時間,基本上和技能學習及運動競技較相關,每個向度都有其次向度(Corbin,1991Pate,1983,1988)

 

綜合以上所述,雖然體適能分成生理體適能、健康體適能和競技體適能,但現在較常用健康體適能代表體適能測驗,因為生理體適能的測驗需要較專門的儀器和專家(例如:血液分析),而競技體適能則和運動技能學習的關係要比和一般體適能的關係來的大。

 

二、中、小學體適能教育模式的課程特色

在中、小體育課程階段,體適能模式的課程設計,一般較強調動作基本與技巧。但體適能模式對中、小學生也有其重要性,有很多教師也認為體適能應該成為課程的一部分(Jewett et al., 1995)。所以在國中、小體育課程設中,體適能活動盡可能融入在學期課程安排中,或結合動作技能的學習,強化學生體適能,並於每一學期開始與結束前安排測驗。至於在中等以上學校,體適能課程逐漸受到教師的重視,且朝向改善個人體適能狀況,與動作技巧上發展的趨勢。

體適能教育模式的課程應以含教育性的方式供給,遊戲分組應以技巧程度而不是性別,強調心理目標和運動中身體的認知了解。

 

表二  中、小學體適能教育模式的課程特色

   

   

 

123年級

加強認知的運動神經發展,身體控制、運動神經和非神經的活動。就肌力、柔軟度、靈敏度和心肺耐力等的體適能發展會給予壓力,每年健康體適能的前測、後測會從一年級開始持續到八年級。

 

45年級

經由lead-up遊戲來介紹及整合基本的運動技巧,會介紹給學生很多種的團隊運動,除此之外會增加舞蹈以提昇其韻律的發展。

 

678年級

加強精簡和整合基本的技巧,進入有意義的運動、遊戲和終生活動的模式,以發展和維持健康體適能。

 

18年級特殊學生

加強精簡和整合基本的技巧進入有意義的運動,遊戲和終生活動的模式,提供方塊和社交舞以發展韻律,此外會不斷辦理活動以發展和維持健康和體適能。

生理、心理與情緒障礙的學生將被安置在最少限制的環境。

資料來源:Jewett, Bain, & Ennis (1995)

 

 

三、小學體適能教育模式的教學活動設計 

一般而論,好的體適能教學,應以樂趣化及自我需求的認知為基礎。如果所設計的教學課程不具備樂趣化,則學生的參與意願必然相當低落;而教學課程內容,如果不能滿足學生體適能的要求,則必然無法引發運動刺激的效果。(林貴福,民82)

因此,樂趣化及自我需求的認知缺一不可。為符合上述兩個成功體適能教育的重要因素,教學活動設計就更顯得重要。通常在教學之前,必先確定教材及設備,然後再決定教學形式、有效教學時間的分配以及教學空間的應用等,以便能將體適能教學納入課程設計之中。以一節四十分鐘的體育教學為例,其課程內容分配如下(林貴福,民89)。

 

1.課程介紹:約3分鐘

2.體適能發展活動:約10分鐘

3.主要課程內容:約20分鐘

4.整理活動:約7分鐘

 

圖二  體適能教學內容時間分配流程圖(林貴福,民89)

 

上圖為林貴福(89)所提出適合國小學生的體適能教學內容時間分配圖,除主要課程介紹的準備活動、主要的課程內容、最後整理活動外,其中10分鐘的體適能發展活動,可選擇針對學生的體適能狀況,設計適宜的活動項目或遊戲,且活動內容的設計,應能具備競爭性與娛樂遊戲性,以提升學生體適能為最大設計原則。


本體適能教案設計模式,每節40分鐘的體育課中,以準備活動(5-10分鐘)安排發展體適能遊戲,並在綜合活動(3-5分鐘)中融入靜態性知識的灌輸,讓學生來學習體適能的活動、增進自己的健康體適能的能力,並獲得體適能相關知識,且讓學生能運用這些知識,來歸納、整理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1.準備活動:約2-3分鐘

2.體適能遊戲:約5-8分鐘

3.主要課程內容:約20-25分鐘

4.綜合活動:約3-5分鐘

 

圖三 體適能教案設計流程圖


小學【兒童健康體適能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年級

五年級

教學總節數

設計與教學者

陳彥宏

階段別

第二階段

本節次

第二節

活動名稱

躲避球體適能遊戲

分段能力指標

3-2-1 表現全身性身體活動的控制能力。

3-2-2 在活動中表現身體的協調性。
3-2-3 在遊戲或簡單比賽中表現各類運動的基本動作或技術。
3-2-4 了解運動規則,參與比賽,表現運動技能。

4-2-3 了解影響運動參與的因素。

4-2-4 評估社區運動環境並選擇參與。

教學目標

1-1能說出促進體適能的原則。

1-2能分辨促進體適能要素的動作。

1-3能說出單手推傳球、單手擲球的動作要領。

1-4能說出混合躲避球遊戲的方法、要點與規則。

2-1能做迅速正確的單手推傳球、單手擲球動作。

2-2能依規定參加混合躲避球遊戲。

3-1能仔細的觀察並聽教師或學生的示範與說明。

3-2能對躲避球運動發生興趣,及遵守規定、認真練習或比賽。

3-3能與同組人合作互相協助完成分組活動。

教學資源

1.躲避球30個。

2.哨子。

教學過程

教學

目標

能力

指標

一、準備活動:10

1.課前準備:

2.準備運動:  同第一節

3.體適能柔軟度遊戲:踩腳踏車。

學生躺下,手稱住臀部,雙腳在空中做踩腳踏車的動作。

4.體適能肌力遊戲:鴨子打架。

學生兩人一組,蹲下各自雙手握住自己腳踝,兩人約距一公尺,聽哨音後,各自向前移動,以身軀、肩部衝撞對方,使對方握住腳的手鬆開。。

 

1-1

1-2

 

 

 

 

3-2-2

3-2-3

 

 

 

二、發展活動:22

1.說明示範:教師歸納傳接球練習的重點:

高傳球—以單手或雙手持球高舉至肩上後丟擲給對方,例如:以右手傳球,應配合跨出左腳;以左手傳球應配合跨出右腳。

低傳球—可採用雙手亦可以單手的的方式,教學時不做普遍性的要求,如有學童試做成功應多加鼓勵!

滾地球—判斷球滾動的方向,迅速移動身體,讓球行進的方向正好在你兩腳之間。

接  球—接球方式可用掌接,也可運用抱接。

2.嘗試練習—由教師作各種傳球,一方面示範,一方面提供學生練習。

3.分組練習:將全班分成6~8人之若干組,排成圓形作傳接球練習。

4.遊戲競賽—傳球過河。

將全班為四組,每組各選出一位組長。組長和組員間隔4~5公尺,組長旁邊放一竹蔞,組員將球傳給組長,由組長將球放入竹簍,全部放入竹簍的為勝。傳球方式可以學生狀況做調整。

5.遊戲競賽—滾地躲避球、。

將全班分為三組,兩組在外場攻擊,一組在內場閃避,攻擊的方式必須以滾地球。三組輪流擔任攻擊與閃避者的角色。每場五分鐘。

 

三、綜合練習:7

1.整理活動。

2. 體適能柔軟度遊戲:雙人拔河。

學生二人一組坐下,面對面雙手牽手,雙腳分腿互相支撐,由一人先拉往後躺下,對面同伴往前伸展,一些時段後,互換角色。

3.體適能相關知識:討論並強調終身運動的重要性。

4.檢討講評,收拾教具,歡呼解散。

 

◎第二節 完◎

 

1-3

3-1

 

 

 

 

 

 

 

3-3

 

3-2

2-1

2-2

3-2

 

 

 

 

 

 

 

 

 

1-1

1-2

 

 

 

 

 

 

 

 

 

 

 

 

3-2-1

 

 

 

3-2-3

 

 

 

4-2-4

 

 

 

 

 

 

3-2-3

 

 

 

4-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kny12386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